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研究进展丨先秦官营手工业作坊遗址的饮食与供应策略探析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5-08-01点击次数:

近日,永利集团3044am官方入口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在《中国农史》上发表合作研究成果《先秦曾国官营作坊的饮食与供应策略——以湖北京山苏家垄遗址为例》。3044am永利官网(文化遗产研究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冰言为论文第一作者,共同作者包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席奇峰副研究员和方勤研究员、3044am永利官网(文化遗产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陈胤龙和陈雪香教授。

本文以湖北苏家垄罗兴遗址点2018-2019年度的植物考古发现为基础,研究了先秦曾国官营作坊的饮食结构和粮食供应策略。通过对苏家垄罗兴遗址点中植物遗存(炭化种子和植硅体)的分析,发现苏家垄作坊遗址的饮食以小麦、粟和水稻为主,黍和大豆为辅,体现出稻旱兼营的农作物结构。

图一 苏家垄遗址(罗兴居住、矿冶遗址点)浮选出土部分炭化植物遗存

a.小麦;b. 水稻;c.粟(脱壳);d.粟(带壳);e. 大豆; f.红小豆;g、h.杂草种子

苏家垄遗址出土的小麦遗存数量可观,这一现象与江汉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稻粟为主的传统农业格局形成鲜明对比。研究指出,小麦在曾国的广泛种植主要归因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随枣走廊特有的低山丘陵地貌和凉干气候为旱作农业提供了理想环境;二是该地区作为南北文化交流通道的重要地位,促进了北方作物品种的传播与接受。

图二 苏家垄遗址(罗兴居住、矿冶遗址点)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出土概率统计

从植物考古证据来看,作坊区植物遗存呈现出两个显著特征:一是杂草种类稀少且数量极少,二是遗址中作物加工表现出后期加工的特征,且谷物与杂草比值偏高,体现出发掘区与作物加工活动的关联度较低。这两个特征与西周晚期周原地区庄李官营铸铜作坊遗址的植物考古发现较为相似。这些发现表明,作坊工匠的粮食来源或为统一调配供给,官营作坊工匠饮食特征是周代"工商食官"制度的体现。此外,遗址中杂草占比极低,侧面显示了作坊对生产作业环境的管理。苏家垄遗址的发掘不仅揭示了曾国官营作坊的运作方式,也为理解先秦时期手工业者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考古证据。

图三 苏家垄遗址(罗兴居住、矿冶遗址点)出土炭化植物遗存出土概率统计

《中国农史》是研究中国农业历史发展的专业学术期刊,聚焦中国农业历史、农业考古、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农业技术与经济等方向,涵盖从史前到近现代的农业社会发展研究。被收录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AMI核心)和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北大核心)。


【作者:王冰言 审核:陈雪香】